从党的军事斗争成功之道探寻企业 改革发展解题之匙

时间:2021-10-30 来源:汉江宏远 蔡孟 浏览量:97 返回列表

在一个世纪的奋斗史中,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成就,军事斗争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更是为后人留下了颇具研究价值的丰富遗产。如今,在宏观经济风云诡谲,中观行业面临压力转型,微观企业发展挑战重重的背景下,从党的军事斗争成功历史中积极汲取宝贵经验,将有利于解放思想、打开脑洞,为企业改革创新、持续发展提供解题之匙。

打造具有趋势洞见格局的战略能力

党的军史上,有过多次面对艰巨挑战、前途未卜的时刻,如果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迷雾见朝阳的趋势洞察力和战略定力,可能信心早已先于革命消亡。

1930年,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不利局面,在回答党内部分同志提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时,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提出了为后人熟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国经历多次重要会战失利,一时间“亡国论”甚嚣尘上。民族危亡时刻,又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综合分析中日两国国情,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论断,阐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人民战争思想,最终历史用雄辩的事实证明了这一战略洞见的惊人准确。

当前,房地产行业不确定性增强,战略风险增大,但我们先天具备国有控股的资信优势和民营企业的效率优势,加之没有高周转和高负债带来的负担,认清经济发展大势,我们更应坚定信心,以更大的战略定力,利用行业调整洗牌契机,稳中有进地推动改革,牢牢把握城市更新和“住有所居”的大方向,驰而不息地锻造经营内力。

营造具有局部优势条件的战役态势

我军历史上一直十分善于在整体劣势的情况下于战役某些时点在特点地域营造优势态势,从而在局部集中力量、以多打少,以点带面化解整体的被动不利局面。

抗战初期,面对士气正盛的日本板垣师团进犯,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地区充分利用地形优势,调集一万余优势兵力以逸待劳,设伏对缺少防备的四千余日军突然攻击,取得抗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解放战争后期,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以总计60万兵力对徐蚌地区的80万国民党嫡系重兵集团发起了淮海战役。面对优势敌军,我军采用充分利用战场空间和时间差,“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先后对敌黄百韬、黄维、杜聿明集团完成分割包围,并最终一一歼灭,大大推动全国解放进程。

商场如战场,虽然我们在行业内规模不大,但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一以贯之的匠心传统,进行合理市场引导,在具体区域和项目上打造独特竞争力,依然可以在发展过程中占据先机,在具体竞争中战胜各大品牌对手。

创造具有灵活高效特点的战术风格

灵活高效是我军一以贯之的战术风格,最大化发挥组织和机构的效能,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为首要目标,我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多颇具价值的战术传统。

红军时期,在长期游击战中,我军广泛应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多次赢得反会剿、反围剿的胜利。在之后的武装斗争实践中,我军又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性提出“一点两面”、“三猛”、“三三制”、“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等与战场实际高度贴合的战术思路,逐渐形成具有我军鲜明特点的战术风格,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将灵活高效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战场效能,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轻步兵的战术标杆。

在公司经营管理工作中,我们会面对各式各样的矛盾问题,只有在合规前提下树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指导思路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因应市场竞争实际情况,围绕公司经营目标灵活解决问题、应对挑战,才能因势利导,既不贻误商机,又把控风险。

锻造具有亮剑牺牲勇气的战斗精神

逢敌敢亮剑,英勇无畏牺牲是我军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正因为如此,我军从不因敌人的强大而动摇,从不被艰难险阻所打倒。当战略战术都已无秘密可言,战斗拼的就是精神。

1951年,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后期,面对“联合国军”对志愿军后勤中枢铁原的奇袭,我第63军在人数装备都远不及对手的情况下,化整为零,分为数百个作战小组分散驻防,以血肉之躯对战钢铁洪流,以一次又一次全员牺牲的代价不断迟滞敌人进攻,最终奇迹般为兄弟部队的战略转移赢得时间,彻底粉碎了敌军的战略意图。这次胜利在战术本身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但我军铁血的战斗意识,明知绝境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化平凡为神奇,让这所有人都看得懂却学不会的简单战术迸发出夺目的光彩。

在企业改革发展中,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如不能坚定有力地贯彻执行,任何蓝图都将停留在纸面。唯有敢于对抗压力,勇于直面挑战,在大局面前有格局敢牺牲,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敢碰硬,才能知行合一,谋有所成。

品味党的军事斗争历史,蕴藏着许多值得深度挖掘、凝练着精神力量和智慧结晶的成功之道。今天我们处在没有硝烟的商业战场,改革发展的一道道难关同样是一场场充满未知的战役,从党的军事斗争史中汲取养分,学史明理、学史力行,必将有益于我们解开一道道改革发展的谜题。